郭仁厚,72岁,夷陵区鸦鹊岭镇童畈村人,村一级提水站机务员。19岁成为村里的一名水泵工人,以泵站为家,一守就是53年,几十年来该村粮食年年丰收,被当地村民亲切称为“仁厚泵工”。在艰苦清寂的环境中,默默坚守了半个多世纪,哗哗流淌的源头活水,见证了他的青春岁月,也映红了最美夕阳。
工棚里与水相伴20年
1966年素有“粮油大村”“水产大村”的夷陵区鸦鹊岭镇童畈村,为战胜旱魔,利用泉河水源,开沟作渠引水50米,修建了一座提水泵站,泵站水管顺着45度的陡坡沿73步台阶将水提到主沟渠,水通过主沟、支沟、分沟等沟渠网络灌溉全村2400多亩水田、839亩鱼池和3000多亩柑桔及旱田,每年从3月到10月抽8个月水,以确保村民丰产丰收。这就是该村的一级泵站。
也就是当年,19岁的小伙子郭仁厚参加了泵站建设。因为干活下力,机灵好学,第二年被推荐到原鸦鹊岭区参加机务员培训。3个月的速成班结业了,村里安排他到一级泵站任机务员。没想到这一干就是53年。
那时泵站还是靠一台东方红54匹马力柴油机发电抽水,天稍微冷点就难以启动,要用开水烫,用火烤才行,坏了要自己动手修,有时买配件要到宜昌市。抽水之余,他还多次被派到外地发电,1969年带着54匹马力柴油机到分乡为修东风渠发电,1978年为修泉河水库发电,直到1979年通了电,才改为现在的照明电。
郭仁厚的家离泵站只有73级台阶和一段小路,距离不到300米,可他却很少回家。“夏天,要抽水,机器24小时不能离人。平时,怕被盗,也脱不了身。只得一年四季守在泵站。”提起53年的守水生涯,郭仁厚感慨万千。因当时条件差,建水泵和柴油机房时,搭的是棚子,用来日遮阳光夜挡露气。夏天蚊虫多,总算能对付。最难熬的是冬季,茅草棚四面透风,冻得他浑身发抖,整宿无法入睡,他索性买来些机械修理的书,对照废旧设备整夜整夜捣鼓起来。
不忍心丈夫一人受苦,妻子黄治凤最后也住进了泵站的茅草棚子。 就这样,郭仁厚和爱人在工棚里度过了7300个夜伴孤灯、耳听水声的日子。直到1987年,村里拆了茅草棚,把配电房建成了简易平房,老郭和爱人才结束了20年的窝棚岁月,一起搬到简易平房与泵站相守至今。
四次招工擦肩而过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潜心摸索,郭仁厚不仅掌握了泵站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使用,还掌握了柴油机、电机的维修,拖拉机驾驶等技术。这在当时的农村已是了不起的高级技师了。
果然,无意中的几次露手让他声名鹊起。听说郭仁厚精通柴油机维修,1971年,原宜昌地区水电学校派人找上门,请他加盟,承诺进去就招工转正进户口,工资往最高级别靠。时隔一月,原宜昌县农机厂等两家单位也找上门,想请他当技术员。
前三次,村里死活不放人,村民也极力挽留,郭仁厚只好作罢。又过了两年,金银岗林场原厂长慕名上门,请郭仁厚出任场部机电技术部负责人,并反复给村里做工作。赴场部上任那天,郭仁厚背着行李走出村口三里地后又返回村里。
“当时确实想走,可我走了,泵站怎么办,1000多村民用水怎么办?”提起当年的往事,郭老凝望着引水渠静静的流水,感慨不已。
据了解,当年同郭老一起培训的有6个人,后来其他人都被招工“吃了皇粮”,而他仍然是泵站的一名普通机务员。“我作为一名父亲,没给子女挣到家产,很惭愧。”虽然对儿女有愧疚,但郭老说,只要泵站需要他,他会一直坚守到他干不动的那天。
啥时扳不动闸阀就退休
一台21英寸的老式彩电、一台旧冰箱、一台吱吱叫的电扇,这是郭仁厚家的全部家当。
谈起他这么多年的工资待遇,郭老向我们介绍说:“那个年代,属季节性抽水,空余时间还要在大队机耕队上工,叫误工,年收入一般200元,最多的是230元。八十年代分田后,村里给的报酬在2000元左右。近几年是底薪加抽水时间提成,去年我的收入最高,达到8000元。”郭老讲起收入时谈到。
“53年来,村里更换了无数村干部,我也不知抽了多少方水,但我坚定一个信念,我爱泵房,我爱水、更爱农田,为村民尽点力是我的福气。”如今,72岁的郭老早已舍不下他的泵房,舍不下那些电机,他希望能一直坚持做下去:“这份工作,直到我扳不动闸阀了就不搞了,管道旁的73步台阶近几年我还能爬得上去。”
编辑:彭莉 责编:高秉龙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