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从胶片电影到数字电影的华丽蝶变

说起夷陵的电影院,小溪塔的平湖剧院是老夷陵人文化生活里抹不去的印记,伴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年,平湖剧院从单厅胶片放映时代步入多厅数字放映时代,从一家普通县级电影院升级为能够放映国内外大片的现代化国际影城,这其中折射出夷陵百姓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1980年,平湖影剧院建成营业,那时的电影院完全可以用“简陋”一词来形容,观众只要一起身,全场到处都是木质座椅板面与靠背相互碰撞的“嚓嚓”声,室内也没有空调,观影大厅冬冷夏热。除了影院硬件设备,80年代的放映条件与观影质量同现在也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夷陵区原电影公司经理、老放映员郭正光对此感慨颇深。郭老1976年参加工作踏足电影行业以来,他最亲密的“朋友”应该就是各种电影放映机了。对于这个行业的发展变迁,郭老用了一个“今非昔比”进行了概括。“放映机所采用的光源最初是从碳棒开始,以后改进为3000万的氙灯;声音的改变则是从普通的单声道到模拟立体声,再到数字立体声”,郭老动情地介绍了放映设备的变迁。

2011年,平湖剧院全面升级,完成了从胶片放映到数字放映的重大飞跃。科技的革新不仅使电影画面更为逼真,同时也让新时代电影放映员的操作更为简单。过去放电影全程都必须人为操作,偶尔还会出现错格、断片等失误。数字电影时代下,放映员只需利用电脑,进行简单地键盘操作便可完成电影放映。数字放映机将氙灯光源改进为激光光源,亮度从1万多流明到3万多流明,先进的放映设备使得画面亮度更高,颜色更鲜艳,画质更清晰。

在过去,受经济条件所限,市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并不高,去电影院看电影对普通百姓来说是一种“奢侈享受”,电影票价相对较高,再加上影院片源单一,观众选择性非常小。郭老回忆,当时 “大会场式”的电影院,每场电影上座率大约只有5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电影院的各项配套服务也更加完善,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到电影院进行高品质的文化消费。一名正在自主购票机上扫码购票的市民告诉记者,他七八岁的时候看电影,一般都是去集镇,那时候大都是黑白电影;现在的电影质量,包括各种特效,3D、4D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效果,感官体验比以前强了不少。

2018年,平湖国际影城票房收入突破170万元,现在到影院看电影已经成为广大群众基本的文化消费方式之一。谈到今后的运营发展,平湖礼堂管理中心主任高丽春信心十足。他表示,如今的平湖国际影城是三厅放映,可以容纳800人同时观看。观众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影城要以市场为导向来排片,与全国同步放映,每天可以放映6到8部新片,放映场次可以达到20场。

(夷陵广电全媒体记者赵衎 编辑赵茜雯)

评论一下
评论 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