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夷陵区龙泉镇“高跷狮子”传承人,今年74岁的徐发明分享了他与“高跷狮子”的故事。
练高跷磕掉了两颗门牙
年过七旬的徐发明个儿不高,耳不聋,眼不花,精神矍铄,和善的目光中透露出坚毅与干练。徐发明说,小时候他见父亲脚上绑上1米左右高的木制踩脚,身上用麻线套着衣裤,踩着高跷步行、耍狮子、划采莲船,走街串巷为十里八乡的乡亲们贺春拜年,就觉得踩高跷很好玩,便自个儿用木棍把脚绑起来学着走高跷……
12岁开始,徐发明就随父亲学习吹打乐、踩高跷、舞狮、划采莲船等民间艺术。徐发明说:“刚学习踩高跷时,小腿绑肿了,脚板摩疼了这是家常便饭。人站在高跷上,可不是在地面上随意行走那么简单,弄得不好就会栽跟头,不仅要把握好身体的平衡,还要自由支撑被绑住的左右脚,踩高跷也有一定的技巧和难度。”摔倒了,徐发明就爬起来接着练习,一边训练一边思索,并从中找出窍门,勤加苦练,努力学会了这门绝技。
徐发明儿时处于物质条件匮乏的时代,没有电灯,他与父辈们就借着月光、点蜡烛从事艰苦的学艺生涯。徐发明说,他与好友陈光道一起在家练习高跷技巧“八王观阵”时,两人踩在高跷上,先由陈光道蹲在地上,他站到陈光道的肩上,手扶墙壁站起来时,“有一次陈光道体力不济,突然往地上一倒,我当即摔倒在地,把两颗门牙都磕掉了。”徐发明就是这样不怕失败,坚持苦练着。在当时唯有他成为了龙泉镇第一个“文武兼备”的高跷艺人,也只有他能够把当地失传的“单鞭救主”、“两朵金花”等15个高跷武艺完整地表演下来。
能说会唱当主角
“高跷狮子”把高跷和舞狮两种独具魅力的民间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形成独有的踩高跷舞狮表演形式。徐发明每年都会带着自己的队伍进行义演,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1965年,高跷狮子这种民间艺术一度被列入“四旧”封建迷信被禁锢了。1977年以后,民间文化艺术得以复兴,青龙村的高跷再次活跃起来。徐发明如鱼得水,他年轻时学过踩高跷唱花鼓戏,因能说会唱,尤其擅长即兴编唱,每年正月出去拜年贺春,都由他出任教练,担任主角,并传承龙泉高跷技艺。
1992年原宜昌县举办柑橘节,在县文化部门的组织下,徐发明与他的一班人成立了青龙村高跷狮子队,为了在柑橘节上表演,徐发明的高跷狮子不再是打击乐器,首次使用了配乐。徐发明与同伴苦练了3个月,在县城12天的排练中,4个雨天照练不误,“那时候外出表演是没有报酬的,我们都是凭着兴趣爱好在传承发扬这门传统民间艺术。”
1993年,徐发明带着青龙村的高跷狮子队到县城拜年贺春,在县公安局大院演出时,恰好看到公安人员抓了个小偷,他踩在高跷上自编自唱:“有人懒得干农活,只想打牌和赌博,钱输光了就偷摸,监狱里面把牢坐”。当时上千名观众深受教育,掌声雷动。让徐发明最激动的是,1995年在小溪塔举办的全国农村文化工作现场会闭幕式演出,他与同伴表演的高跷舞狮,受到全国文联副主席高占祥的称赞。
全国各地表演屡获奖
龙泉民间艺人层出无穷,踩高跷、花鼓舞、采莲船、打莲湘、龙狮舞等一大批颇具地方文化底蕴内涵的民间艺术,秉承相传,而高跷在龙泉已延续了130多年的历史。徐发明努力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他在表演和传承发展中也倾注了自己多年的心血,传承脉络清晰,是高跷艺术的第六代传承人,如今嫡传弟子陈性才已是踩高跷的高手。
近年来,徐发明因年事较高,已经很少再上高跷进行表演了,主要在高跷狮子队当顾问和指导。“要让‘高跷狮子’更好地传承下去,一定得让它富有时代气息,而且更接地气,让这个百年绝技传承不息。”徐发明说,随着夷陵区文化旅游项目快速发展,在区文化部门的支持下,他开始对高跷进行改革,将原来简单的高跷狮子进行形体修整,请来文化部门的舞蹈专业老师进行编排舞步,改良修正后的高跷狮子舞更接地气,吸引眼球,增色不少。
徐发明热爱生活、热爱民间艺术,如今已是夷陵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龙泉高跷的传承人,也带出了多名高徒,全镇已有50多名不同年龄层次的高跷高手,多次参加省内外活动并获奖。1992年参加夷陵区“长江市场杯”民间文艺汇演,荣获二等奖。2016年2月,高跷舞龙舞狮参加湖北省首届龙狮大赛活动时,荣获传统舞龙舞狮优秀编排奖,参加宜昌市第四届舞龙舞狮大赛时荣获银奖。2016年6月,到广东潮州参加全国舞龙展演,精彩的表演、精湛的技艺赢得了评委好评,高跷龙狮舞成功入围山花奖评选。2019年4月,龙泉高跷舞龙喜获广西国际传统舞龙大赛铜奖。
(通讯员曹文乾 谢少玲 编辑卢薇 责编高秉龙)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