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营经济和高质量发展】
日前,世界银行公布了《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国的营商环境排名全球第31位,较去年提升15位。10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例行吹风会,由财政部和北京市、上海市有关负责人围绕“对标国际先进经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介绍相关情况。
在回答经济日报记者提问时,财政部副部长余蔚平表示,今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及参评城市政府,积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丰硕的改革成果;目前已经着手研究和启动下一轮的对标国际先进经验、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工作。
改革力度更大、精准度更高、节奏更快
“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是做好‘六稳’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余蔚平说,事实证明,中国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政策成效经得起市场主体和国际社会的检验。
10月24日,世界银行发布了《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我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成功实现高位提升,由去年第46位上升至第31位,并连续两年被世行评选为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全球10个经济体之一。
余蔚平表示,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聚焦市场主体关切和短板弱项,瞄准国际一流水平,推出了大量务实有效的改革举措,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释放内需潜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力度更大、精准度更高、节奏更快。余蔚平介绍,我国对标国际先进、对接国际通行规则,于年初制定专项改革任务台账,明确改革目标、责任部门、时间节点,完成了百余项改革举措,在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制度改革、完善保护中小投资者监管制度等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进一步增强了我国营商环境的国际竞争力。
“特别是在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基础上,北京和上海两市作为我国的样本城市,以参与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评估为契机,敢于啃改革的‘硬骨头’、敢于蹚改革的‘深水区’,在办理建筑许可、获得电力、跨境贸易、开办企业、登记财产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为全国的‘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树立了标杆,为国内其他地区提供了大量可学习、可复制的宝贵经验。”余蔚平说。
北京市副市长王红介绍,据世行报告显示,两年来北京大力度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共有88项改革被世行采纳。其中,在刚刚发布的2020版报告中,采纳35项,得分为78.2分,在去年大幅提升的基础上,今年又提高了4.6分,超过部分欧盟国家和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水平。
“上海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政府流程再造为抓手、以增强企业获得感为标准,充分发挥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方面的先行先试作用,借鉴国际经验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全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寅说。
营商环境由企业用脚投票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会用脚来投票。”余蔚平强调。无论从全国还是北京、上海两地情况看,营商环境的改善从企业的感受和行动中充分显现。
余蔚平用两组数据进行说明:一是营商环境改善持续激发了创业创新的热情,今年1月至9月,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的数量达到了1766.4万户,日均新设市场主体是6.47万户,同比增长达到了13.1%。二是让利于企业,实实在在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今年前8个月,减税降费规模超过了1.5万亿元。
“中国近年来在‘证照分离’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放宽外资行业准入限制、推行公平竞争规则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这些已经远远超出了《全球营商环境评估报告》所评估的范围。因此,我们对中国营商环境的国际竞争力充满了信心。”余蔚平说。
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了高质量发展,大大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王红以北京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例说明问题:2017年日均设立98家,2018年日均设立200家,今年日均设立25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2.5万家,实现了翻番。“可见良好的营商环境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保障。”王红强调。
据悉,两年来,北京市积极探索,深化“放管服”改革,率先推出一批创新性强、影响力大的突破性改革措施。先后出台优化营商环境1.0版和2.0版系列政策149项,改革措施达191项。比如,开办企业率先推行“一站式服务”,实现“一窗办理,一次填报”,企业可一次性领取营业执照、公章、发票等。
2017年以来,上海已经实施了两轮营商环境的对标改革。“应该说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经过两轮营商环境对标改革,我们深刻体会到少花钱、不花钱,优化制度性和体制性等一些软环境,让市场主体不断地主动增加投入,带动就业,这比政府直接干更稳定、更有效。”陈寅说。
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特别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上海通过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给企业吃了定心丸。今年1月份至9月份,上海新设外资企业项目、合同利用外资、实到外资分别增长40.2%、8.9%和13%。企业活力在增强,新的市场主体不断涌现,今年上海全市日均新设企业1429户,增长7.4%,截至三季度已经提前完成了全年新增就业岗位目标。
“上海营商环境的改革,坚持以市场评价作为第一评价,以企业感受作为第一感受,着力解决制约市场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为上海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劲动力。”陈寅说。
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法治化营商环境
我国已经连续两年被世行评选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10个经济体之一,这其中有什么成功经验?
对此,余蔚平总结,首先是有的放矢,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提高政策举措的精准度;其次是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形成改革合力;再次是加大改革政策的宣传力度。
“这两年来,我们逐项梳理失分点和市场主体关切,结合国际最佳实际和我国‘放管服’改革的总体要求,有针对性地出台具体改革举措,并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开展专项督查、确保全面落地。”余蔚平说。
世界银行主张全流程改革,为企业提供集约型的便利化服务。余蔚平介绍,我国推动相关指标的不同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打破政策樊篱,打通数据壁垒,相关流程应并尽并、应减尽减,按为企业群众办好“一件事”的理念,再造流程。
在营商环境改革取得显著成绩的基础上,下一步我国如何对标国际先进,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针对记者提问,余蔚平表示,财政部已经会同有关部门和参评城市政府着手研究和启动下一轮的对标国际先进经验、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工作。
余蔚平介绍,下一阶段,将做好两大方面工作:一是持续推进营商环境便利化改革,按照“一窗、一门、一网”的要求,进一步压缩涉企事项的办理流程、耗时及费用。“比如,在开办企业方面,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参评城市全面应用电子营业执照,将社保登记、公积金账户设立办理等整合纳入‘一网通办’平台。”余蔚平说。
二是大力推进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今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结合审判实践,针对办理破产、执行合同、保护中小投资者等领域存在的制度性短板,已经出台多项司法解释,进一步提升债权人以及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话语权。近期,国务院专门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这是在国家层面首次出台优化营商环境的行政条例,进一步加强了营商环境工作的顶层设计。
“我们还将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相关改革要求,配合做好相关工作,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余蔚平表示。
(来源:中国经济网 编辑:卢薇)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