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军:“巧男”做出了“无米之炊”

编者按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任何项目落地的幕后都有那么一拨人,顶着灼人的酷暑、冒着凌冽的寒风,“5+2”、“白+黑”,默默的奉献着…这些被称之为项目服务保姆的人,有着什么样的故事?从7月开始夷陵经济开发区推出“项目服务·保姆故事”系列报道。

请您记住这些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修改”两个字为区级财政“节省”1055万元,每天面对比书还厚的项目资料

家住黄冈的赵晓军是一个地道的“外码子”, 2014年从武汉理工大学毕业后,通过人才引进到夷陵区鸦鹊岭国土资源所工作。他踏遍了鸦鹊岭的沟沟坎坎,熟悉了旮旮旯旯,摸清了土管工作的门门道道。由于业务能力出色、工作作风扎实,在乡镇工作2年后,他被借调到区国土资源局耕保科工作。今年4月全区机构改革,工龄只有5年,党龄却有6年的他又被调整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股,重点负责项目用地服务。

“保姆”式服务项目建设用地

“保姆”这个词意味着服务贴心、细心、耐心,保姆的背后,则是辛苦与付出。但不是所有保姆的服务都能让雇主满意,他这个项目服务的保姆,则被夷陵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指名道姓要求加以宣传,背后的原因,还要从他为项目用地付出的辛劳说起。

无论是在规划与耕地保护科还是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股,工作环境在变、压力在加大,但是赵晓军为项目服务所做的努力始终没变。项目用地预审和初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用地报批计划编制、增减挂钩项目指标的置换、单独选址项目用地报批,繁杂的项目用地服务一直是他的工作重心。

只是看一眼项目用地的流程图,就会让许多人倒吸一口凉气,打起退堂鼓,但对赵晓军来讲,从核实项目用地、协助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到向业主收集项目前期立项、初设、环评、规划、林地、水利、用地预审等资料,再到编制方案,最终完成上报审批,这套复杂流程早已烂熟于心。小项目的申报材料就有一本书厚,像三峡翻坝高速这种大项目则可分为上、中、下三册书。

他的工作复杂繁琐,贯穿项目用地保障的主要审批流程,尤其是新上项目用地的审核、调规、安排指标等工作需要反复调整,还经常涉及多部门衔接。近几年,上级主管部门对用地管理越来越严、门槛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苛刻,且政策的变数越来越大,上半年与下半年,去年跟今年的政策口径都不一样,频繁的变化带来的连锁效应就是报批难度增加。

港窑路夷陵区段道路工程南起龙泉镇白庙村,北至东城试验区姜家湾村,全长11.21公里,占地1024亩。因政策调整等原因,耕地占补平衡挂钩资料、报批坐标系、新增建设用地转用计划等再三修改,赵晓军辗转多次为该项目出差武汉,报批之路可谓一波三折。

项目用地报批接近尾声时,省级下发的建设用地缴费通知单显示需缴纳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1055万元,按照国家和省相关政策规定,港窑路夷陵区段道路工程只需缴纳城镇规划区范围内小面积土地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赵晓军敏锐察觉到了这笔费用可以节省,经过他多方核实,该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按规定只需缴纳180元。一边是按既有缴费通知书缴费,可以很快获取用地批文,顺利“交差”;另一边是为区级财政“节省”1055万元,但需更正资料,意味着推到重来,前期的做了无用功!还要承受工期逼近的压力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厌烦情绪,但赵晓军没有犹豫,本着节约支出就是创造收入的想法,他选择厚着脸皮再次多方沟通汇报,层层签字,完成市级审查意见修改,最终成功将应缴税费调整成180元。修改只有2个字,但背后的辛劳,只有切身参与才能体会。当赵晓军前往武汉领取到用地批准文件,为夷陵区节约1055万时,他高兴得几乎跳起来,像是自己挣了一笔钱一样,而他已记不清这是他第十几次到武汉报批港窑路夷陵区段的项目用地手续了。

“夹心饼”让两边都甜的境界

一边是政策管理要求严、门槛高、精细化,一边是省市区级重点项目倒排工期的强大压力,如何实现既遵守国家政策规定,又让地方政府满意、让项目业主方满意?这种“夹心饼” 式的环境让两边都甜有一定的难度。

很多项目并不是报批完所有手续才开始动工的,有的重点工程规模很大,更多的是边报批边施工,这就给项目服务的人员很大的压力。除开变数之外,企业、服务单位及相关部门都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不会因为报批复杂、要求高、时间紧而延缓时间,减慢进度。为了保证工期而边报批边施工,时间越久,风险越大,自然资源部有卫星监控,哪里有大规模动工,很快就会层层预警甚至追责。项目专员在承受压力和考验的同时,必须要加班加点,超负荷运行,高质量完成报批任务。对赵晓军来讲,晚上8点下班,有时甚至10点下班,成为了重点项目报批周期内的常态。

去年8月,港窑路夷陵区段、三峡翻坝江北高速、背靠背换流站等一批国家和省市重点项目报批,正值酷热的季节,他几乎常驻在武汉。爱人在鸦鹊岭上班,而他在夷陵区的时间很少,陪伴爱人的时间寥寥无几;父母在黄冈,离武汉不到一小时车程,他几乎是无数次过家门而不入,照顾老人更是无从谈起。

赵晓军对项目服务工作有他的理解,保持百分的耐心是基本要求。矿产资源压覆过期、基本农田补划不达标、耕地占补挂钩调整等等,遭遇颠覆式推倒重来的经历很多,经常跑冤枉路,出冤枉力。很多人只知道私人用地办证复杂,审核严格,根本不知道企业用地和项目用地的审批要求近乎苛刻,心思浮躁、性格急躁是不能从事这项服务的。

“外码子”成了“挤奶工”

随着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快,各级主管部门对集约节约用地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建设用地指标日趋紧缩。今年全区无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经区政府专项申请,市政府只同意批准20亩指标用于环保项目建设,而其他项目用地均处于停摆状态,全区项目用地服务都面临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在不突破建设用地总规模前提下置换建设用地指标,直接用于项目农用地转用,成为了保障新上项目用地的重点突破口。

“明天二组继续去黄花,完成拆旧地块的验收,三组、四组去小溪塔验收,一组、五组、六组到邓村验收,验收路上注意安全,注意防暑降温。”这是赵晓军安排验收的第七个项目了,只要有项目验收,不管是寒风凛冽的三九天,还是酷暑难耐的三伏天,不管是海拔1500米樟村坪、900米邓村的深山老林,还是三斗坪、乐天溪的集镇周边,赵晓军都是从头到尾参与,用他自己的话说“爬过山、淌过河、赶过狗子、撵过鹅”。

夷陵区地理环境复杂,西北山区、东边丘陵,地块面积小、分布范围广是建设用地的特点,也正是这些特点造成了增减挂钩项目实施覆盖面广,同等面积指标涉及的拆旧复垦地块多,实施验收难度大,置换指标犹如“挤奶”。

随着项目验收要求越来越高,市级验收由县市区局交叉变为第三方专业验收,迫使区级验收由抽查变为普查,需要赵晓军参与的增减挂钩项目区级验收覆盖的村组和地块也直线上涨。

夷陵区增减挂钩项目已覆盖全区11个乡镇上百个村,生长于黄冈的赵晓军,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外码子”,增减挂钩验收足迹已然踏遍了大半个夷陵。

2019年,通过立项项目实施和验收,目前已置换出建设用地指标近千亩,给项目建设重新注入活力。另外,根据新申报立项的12个项目,还可置换指标近万亩建设用地,这无疑给夷陵区往后数年内项目用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土地是项目建设的基础,有土地的储备,用地才不会难。3年来,他经手核实、整理上报规划调整的项目超过210个,经手立项、实施及验收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就达17个,涉及置换建设用地指标超过1万亩,经手整理上报的单独选址项目近30个,报批建设用地总面积近4000亩。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扭转了缺乏建设用地指标的窘迫局面,为夷陵区迎来项目的加速度,保障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来源:投资夷陵 编辑:卢薇)

评论一下
评论 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