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雕被称之为皮革上的纹身,最早来源于西方,经过绘图、拓印、刻线、雕刻、染色等多重工序,呈现出各种深浅、大小、远近等立体效果。在小溪塔街道姜家庙村有一位皮雕艺人叫朱洪军,这里的许多人都是通过朱洪军和他的皮雕制品开始了解皮雕这门艺术。
“酒香不怕巷子深”,记者近日驱车来到下牢溪,在一个门上挂着“皮匠铺”的小洋房里见到了朱洪军,他和妻子刘德红正在赶制一个皮包。安静的环境下,温暖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两人仿佛与世隔绝一般,男人修边儿,女人缝制,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美妙。
今年44岁的朱洪军来自吉林通化,蓄着短胡须,身上的配饰无不显现出他艺人的独特气质。2003年,他带着爱人来到宜昌,最初落户在点军区范家湖村,后来因为房屋被征收,他将新家安置在小溪塔街道姜家庙村,和妻子一起在这里建起了预制结构的三层楼房。“我们已经在这边扎根了,这里空气好,有山有水,自己种点农家菜,吃的也舒服。”
朱洪军从小就热爱美术、泥塑和冰雕,还跟父辈学会了用皮革制作马鞍、头套等马具,了解皮革制品的一般特性,为了跟妻子能够在这里安家立业,他选择自学冷门的皮雕技艺。皮雕起源于欧洲,当时国内知道皮雕的人还不多,更别说拜师学艺了,没有皮雕基础,学起来很费劲。“刚开始学皮雕的3年多时间,光购买植柔皮、雕刻刀、工具书等,就花了六、七万元,当时吃饭都成了问题。”为了把鸵鸟皮这种软皮和牛皮这种硬挺一点的皮融为一体,他做了很多次实验,做成功了才敢动手给朋友们、顾客们定做。
朱洪军的皮雕技艺慢慢成熟后,通过朋友口口相传,有人开始上门找朱洪军订制雕花手包、钱夹、皮带、手机套、笔记本等小玩艺儿。别看这些小件,从设计、制版、转绘,到雕刻、修饰、着色,每件都得花上三四天甚至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他对作品的要求很严格,每件雕花作品都要彰显个性,做到独一无二:“我的手艺还在学习当中,要求精,而不是求多。这么多年我一直坚持吃口碑饭,哪怕顾客开始只定制一件小东西,我也要做到最好,这样他们以后还愿意来找我定制第二件、第三件。”
在朱洪军工作间的墙壁上,挂满了各种皮料,有小牛皮、驼鸟皮、鳄鱼皮、蟒蛇皮、珍珠鱼皮等,大厅里展示着不同款式不同颜色的雕花皮带、皮包、手包、钱包、卡包,这一件件作品在朱洪军夫妻二人的“匠心”呵护下,历经时光的雕琢,显得更加珍贵。朱洪军说,因为喜欢这门手艺,所以并没有把皮雕当成工作,而是作为一种乐趣,即使累得满头大汗,心里也乐呵呵的。
在朱洪军的庭院里,还有近百盆花草。工作累了他就和妻子在院子里打理花花草草,寻找雕刻的灵感。对朱洪军夫妻二人来说这就是生活最好的样子,“少赚点钱,多赚点儿健康,一家人开开心心过小日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朱洪军的儿子朱学峰现在正在武汉上大学,他在校园里申办了“枫艺手作”工作室,专门制作皮雕制品。朱学峰从6岁就开始用边角废料学雕花,因为上过美术特长班,学起来比较容易,很快就掌握了基本雕刻技法,相信这门皮雕手艺将来必定会在朱学峰手上得到传承。
(夷陵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毛蔚 杨帆 通讯员姚创 编辑卢薇 责编朱家梅)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