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峡江,绽文艺芳华 70年来宜昌文艺精品创作之路

挟名山而兼大川,拥自然而富人文,显外美而蕴内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长江滋养下的宜昌,续写着绚烂的文化篇章。“中国诗歌之城”“中国钢琴之城”……一张张文化名片璀璨夺目。文学创作、舞台艺术、美术书法百花齐放,文艺精品呈现出一派姹紫嫣红的新天地,成为宜昌文化名城建设的耀眼明珠。

轻歌曼舞惹人醉

享有“歌舞之乡”美誉的宜昌,素来是文艺舞台的高地。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工作者们创作了一系列经典舞台佳作,生动反映了宜昌的历史人文、风俗人情以及沧桑巨变。

上世纪50年代初,市京剧团以五峰茶山林场茶农的生活为素材,创排了现代京剧《茶山七仙女》,并于1963年晋京演出。董必武观看演出后,现场题词:“旧瓶装新酒,装饰已成功。”

改革开放后,宜昌舞台艺术创作展现出新时期文艺春天的绚丽色彩。一批富有三峡特色的优秀原创歌曲涌现,少儿歌曲《雀尕飞》、儿童音乐电视《推磨歌》、土家歌曲《咂酒歌》、器乐曲《欢乐的土家寨》、民乐合奏曲《三峡黄牛曲》等唱响全国。

上世纪90年代,优秀的创作剧目相继问世,宜昌在打造精品剧目方面有了新的突破。1994年,宜昌创演大型土家族婚俗舞剧《土里巴人》,先后获得全国文华奖和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开精品剧目创作之先河。

从此,宜昌文艺工作者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使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强烈的时代气息水乳交融,丰富多样的原创舞台剧目,勾勒出宜昌文化的美丽内蕴。《楚水巴山》荣获全国文华奖特别奖,《巴土恋歌》《江河恋》等10件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打银锁》《敲起琴鼓劲逮逮》等16件作品获全国群星奖,话剧《悬崖上》、歌曲《我在茶乡等你来》、歌舞剧《大端午》等作品成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百花齐放春满园

宜昌文艺,从来都是百花齐放。70年间,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们,通过长期孜孜不倦的艺术探索,在书法、绘画、影视、摄影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批注重表现生活情趣、描绘真实历史的展览艺术作品相继问世,如汪国新的巨制鸿篇连环画《长江三部曲》、蔡静安的《蔡静安篆刻作品集》,以及佘代科的摄影作品《长江三峡》等。宜昌影视从电视新闻片《高山治河造平原》起步,创作出大型文献电视系列片《三峡纵横》、电视连续剧《抗日名将左权》等一批颇具影响的影视佳作。

新世纪,宜昌文艺工作者立足本土,创作有灵气的精品,根植群众,创作更深入人心的力作,书画、影视、摄影各领域百花齐放——

孙才清的油画《三峡平湖码头》、杨明清的油画《对话·融合》、安一辉的国画《青山旧村古意浓》等一批入选全国知名艺术展的作品,彰显了宜昌文化的软实力;

李风的摄影作品《等待做实验的猴子》获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金奖,杨明、付正元、彭艾、李永红、黄艳、刘影、张彬的摄影作品获第26届国展优秀奖;

张道清编剧的《哭嫁》获北京国际电影节优秀影片奖,《宜昌薅草锣鼓》获中国国际纪录片评选活动“金熊猫”奖,将宜昌特色文化推广至国际领域。

文学创作谱新篇

“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如此,城亦如此。回望70年来宜昌的文学领域,不同时期的经典,汇聚成川流不息的文学之河。

新中国成立后的宜昌,尤以群众诗歌运动为代表的文学创作迅速发展。黄声笑、刘不朽、习久兰的诗歌作品闻名全国,甚至被推向海外。

改革开放,让宜昌文学创作迎来了春天,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进入迅猛发展的时期,涌现出了鄢国培、张映泉、符号、李华章、张永久等知名作家,《漩流》《同船过渡》《静观肃思录》等在文坛产生了巨大影响力。

进入新世纪,宜昌文学创作队伍深入生活、扎根群众,地域特色更加鲜明有力,在全省乃至全国大放异彩——

老一辈文学创作者踏着时代节拍,创作不止。李华章近百万字的《李华章文集》三卷本出版,陈宏灿的长篇小说《浴血大鄂西》、曹宗国的长篇小说《采花陵》为英雄立传,甘茂华的散文集《这方水土》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

中青年文学骨干茁壮成长,走向全国。刘波的文艺评论集《当代汉语诗歌的神秘魔方》获红岩文学奖,毛子获《诗刊》《扬子江诗刊》《中国诗歌》《十月》等杂志期刊多项大奖,朱朝敏获华语传媒青年作家奖、湖北文学奖;

新文学群体异军突起,开辟新路。当年明月的长篇巨作《明朝那些事儿》创造了点击率过亿、销售量过千万册的神话,猫腻的网络小说《庆余年》《择天记》被改编成电视剧,在数十家电视台播放。

新时代,新征程,如何创作出更多的文艺精品?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罗春烺说,文艺工作者要聚焦宜昌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聚焦宜昌近代发展的大事要事,聚焦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建设,书写宜昌人民追梦逐梦的生动实践,创作出更多能够提升宜昌文旅价值的精品佳作。

(来源:三峡日报)

(夷陵区融媒体中心编辑 谈金临)

评论一下
评论 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