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公里黄柏河,每天“泛舟”10-12小时,没有固定休息日,风雨无阻15载,清理漂浮物3万余吨,用坚守扮靓黄柏河,让一河清水汇入长江。他就是夷陵区黄柏河清漂队队长毕家培。
6月13日早上7点,毕家培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河边,驾着清漂船抵达黄柏河中央。头顶是晃眼的太阳,耳中是机器的轰鸣,鼻子里是植物被水泡久后的独特腥味,身旁是飞溅的水花,膝盖以下全被震麻,这样的场景,每分钟都是煎熬。然而毕家培一直眯着眼睛,像雷达一样,在清澈的河面上搜寻水草。毕家培说:“我们黄柏河是长江的一级支流,我们一定要守护好这个一级支流的最后一道防线,绝不能让漂浮物进入长江。”
黄柏河,长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夷陵区樟村坪镇,承担着宜昌200万人口饮水和100万亩农田灌溉重任,90%的流域面积都在夷陵境内。毕家培2004年加入清漂队以来,几乎就住在清漂船上。每年7至9月汛期,黄柏河上漂浮物增多,毕家培跟他的同事们会比平时更忙碌。“2018年以前,黄柏河里清杂草、漂浮物,每天要清两三农用车。今年水质越来越好。每天大约清得到一车小三轮车。”但让毕家培印象最深的,是2006年黄柏河曾一度水葫芦泛滥,“当时水葫芦长到1米2深,我们的运沙船、运碎石的船、货船都进不来。”
毕家培的同事回忆:“当时我们5个人,吃住都在船上,加上十几条小船,一天可以捞70吨,干了103天,中间一共只休息了2天,总算把它干掉了。”
在大家眼中,毕家培不仅是清漂能手,也是一名精通船舶的“工程师”,2004年,夷陵区组建黄柏河清漂队时买了一艘名为“夷陵环保1号”的清漂船,当专家坐飞机把设计图纸带到夷陵来时,这辈子只上完小学、读了“半个初中”的毕家培竟然说设计有缺陷,与专家据理力争:“一上一下,下去的时候在捞,上来的时候就捞不到了,我的船还继续在往前走,相当于这两分钟的时间我的船已经走过了十多米,这段距离里的垃圾就捞不到。改成循环式的就能直接网起来,船走到哪里它都能全部捞起来。”
起先专家并不赞同毕家培的方案,但在分析实用性后,采纳了他的建议,修改了设计方案。如今说起这件事情来,毕家培还是满脸的骄傲。这条毕家培亲自参与设计的“夷陵环保1号”,从2004年6月出厂,一直运转到2009年左右,现在河面的垃圾量少了,再加上它的运转费用较高,之后才全部改成了经济实惠的小船。
如今,他身旁的“船”就有些颠覆眼球了:几块铁板焊接成一个不规则的长方形底座,最显眼的就是一块铁板搭建的简易露天驾驶舱,毕家培往发动机那里一蹲就是驾驶座。毕家培说:“这条船是前两年换的,比我们以前的一号船小多了,全部要依靠人工来完成清漂任务,我们每天都要开这条船去清漂。”
除了用心钻研船舶构造,在清漂队里,他还是唯一拥有轮机长资质的人,之后又考取了二副和船长资质。毕家培的同事回忆,他们在清漂的时候船突然坏了,就把毕家培喊来,及时地把船修好了,毕家培还会教他们怎么去修,怎么去开。
冬天温度低、空气干燥,江风一吹,刮得人生疼。夏天温度高,甲板温度能到四五十摄氏度。从49岁到64岁,他每天早出晚归,风里来雨里去,清漂3万余吨左右,岁月的痕迹已悄悄爬上他的额头。毕家培的同事说,6月船上甲板上的温度可以把一个鸡蛋蒸熟,毕家培却是每天起早贪黑,来的最早回去最晚。
一年365天的清漂工作,让毕家培错过了女儿的成长,失去了对妻子的陪伴,缺席了父母的赡养,但对于毕家培这份工作,家人的理解还是多于埋怨。毕家培妻子龚发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已经习惯了,我老公这么多年在家的时间都很少,清漂船声音很大,会影响听力,我们以后还会继续支持他的工作。”毕家培女儿毕婷婷也为自己的父亲感到骄傲:“我爸爸常年在河上工作,留下了风湿这个毛病,作为他的女儿,我非常心疼他,现在我也是在环保系统工作,我一直以我爸爸为骄傲,现在我和他都是为保护环境这一块工作,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毕家培就如同“共抓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宏大身躯里的一个神经末梢,虽然微小,但感受是最灵敏,最直观的。他每天最幸福的感觉就是,两岸高楼,一江清水在他的身后慢慢铺开,定格成一幅清雅的画面。
(夷陵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玉婷 杨帆 朱家梅 编辑卢薇 付文静 责编高秉龙)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