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杜万军和照顾他多年的同学及家人的合影。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付蓓蓓 摄
“杜万军活着是一个奇迹。像他这样身患骨髓炎、重度褥疮的高位截瘫者,有的家人都放弃了。照顾褥疮患者个中艰辛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夷陵医院护士长袁青说。
“杜万军家挺神奇。70多岁的母亲,中风半身不遂的父亲,加上他自己瘫痪,这样的家一般人想象中不会有人走近,可我们这方还数他家热闹,年轻的、年纪大的,有事没事都喜欢往他家跑。”邻居张红兰说。
这奇迹和神奇正是杜万军的一帮同学和家属们用爱心凝聚的。
绝望中,我们做你希望的拐杖
2006年6月28日,一场车祸将杜万军的人生分成了两段。在这之前,杜万军是一名大货司机,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随着货车因路基塌陷翻入悬崖,杜万军的人生也跟着跌入了谷底——死里逃生,胸椎六以下高位截瘫。
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杜万军不敢去触碰冰冷的现实,仿佛一碰便像黑洞一般将他吸入。为什么是自己?家庭刚起步,业务已顺手,美好的未来正在路上,生活的舞台就突然合幕?
日子突然断裂,裂缝中透出微光,那是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向兵、郑明华、黄军华、张红昌、杨军、陈方正、宋祖军、王应琴……一位位初中、中专的同学来了,有的拿着他的片子咨询多地专家,有的在他病床前轮流守护,有的在自家煲汤做饭给他送来。
这些原来相熟的不相熟的同学,因为杜万军走到了一起。当四处问诊的结果一次次关上了希望的门,同学们约定:从今往后,杜万军的事,大家能帮的要尽力帮一把。
从那以后,他们紧紧守护在杜万军身边。离得近的,几乎每天都要跑上几趟。遇到送粮油、换煤气、修水管、接送孩子的事儿,更是跑得勤。
出院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杜万军都对自己的康复抱有希望。他努力在家里做康复训练,撑起两臂沿着自制的双杠拖着双腿一点点移动,在地面铺的软垫子上艰难爬行,一天又一天……然而,结果依然。
他仍不死心!2007年5月,一则沈阳某医院攻克神经损伤的广告,让他看到了重新站起来的希望。他找到向兵,试探问向兵能不能陪他去沈阳。他知道向兵的爱人没有工作,一家三口全靠他一人开的士负担。
“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陪着他去努力。”向兵毫不犹豫地答应了。2007年5月,他们千里迢迢到了沈阳那家医院,住了一个多月,经历了三次手术,向兵一直在病床前照顾。
钱花光了,伤病不见起色,只得踏上返程。那一次,武昌火车站道口维修,没有电梯,没有残疾人通道,瘦瘦小小的向兵背着一百五六十斤的杜万军,一步一步艰难上下台阶。他尽可能弓着腰,让杜万军的整个身体伏在他的背上,与地面平行,以免掉下来。上上下下六十多级台阶,成为杜万军记忆中最漫长的一段路。
一个个年轮远去,到了2014年,城区一家义肢公司的职员找上门,给杜万军看了邻村另一位病友装义肢后行走的视频。心动的杜万军打电话找同村的同学郑明华商量。
郑明华开超市,当时超市正在扩建,忙得不可开交。接到杜万军的电话,他连声支持:“装!我来接你去城里量尺寸。”
连续几天,从官庄到宜昌城区,来来回回去定制调试,郑明华包接包送、抬上抬下。“杜万军的事是大事,只要能帮到他,自己的事可以先放放。”
生死间,我们为你托起生命的方舟
2014年下半年开始,杜万军经常感冒,输液越来越频繁,疗效却越来越差。到2016年,一场低烧持续了半年。他的情绪随之崩溃了,看到上门来劝他入院彻查的同学,他竟“不近人情”地嚷道:“快走,你们都不要管我!”
杜万军的情况越来越糟糕,同学陈军的妻子冯慧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不厌其烦,仍然天天上门帮这做那……终于,杜万军向她吐露了心里话。
原来,杜万军年迈的父亲中风后也半身不遂,照顾两个男人的重担落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母亲毕竟力量有限,没有办法把他的身体都清洗到。杜万军就自己坐着轮椅,用冷水冲,但有地方也够不着又没有知觉,臀部生了大大小小的褥疮,烂进了盆骨。身上散发着腐臭的味道。自尊心极强的他,默默承受着折磨,每天宅在屋里,不愿见人。
“我这样活着毫无意义。母亲年纪大了,我不想再拖累她了,也不愿老麻烦你们大家,我宁愿早点走。”杜万军绝望的眼神让冯慧一阵心酸。
“你不用担心去医院后没有人照顾,我可以照顾你!”冯慧说。
“你?”杜万军一脸惊愕。
话虽出口,冯慧还是有点心虚。这可不是别的事,到医院照顾这个非亲非故的男病人,丈夫会同意吗?冯慧悄悄给丈夫陈军打了个电话。
“杜万军同意住院,我答应去照顾他,你看行不行?”
“救人命是大事!” 陈军一口答应。
冯慧没有失言,每天几乎24小时守护着杜万军。她向护士学习怎么冲洗上药:先清洗大小便,再用注射器将脓水冲出来,然后把纱布条塞进褥疮里,贴上胶药布。洗护一次要两个小时。而每隔一个小时要给杜万军翻一次身,不然褥疮会加重。这样一来,冯慧每天只能断断续续地眯上一会儿,疲劳少觉竟生出了重重的眼袋。
“我们开始都以为冯慧照顾的是老公,怎么也没想到她是病人同学的老婆。”护士长袁青说。
住院期间,连开了三次盆腔,管子插进去,排出来的都是脓水。两次下了病危通知书,申请第三次手术时,医生建议不花冤枉钱了,这是癌症中的癌症。家人也开始给他安排后事。
失望,愧疚,狂躁,杜万军的情绪再次触发。他骂人,摔手机,一次次让冯慧“远些走”。
“你看谁的病房有你这样热闹,你有这么多的好同学,你放弃自己,你舍得我们啊?”冯慧含泪坚持着。
向兵、陈军、黄军华、郑明华、张红昌、杨军、陈方正、宋祖军、王应琴轮流来劝慰,杜万军才慢慢平静下来,开始配合冯慧清洗上药。
三个月后,奇迹出现了,从插入杜万军盆腔的管子流出的,不再是脓液,而是清水——他的病情有了好转!
出院后,冯慧把洗护方法教给杜万军的母亲。没想到,母亲还没有学会就从二楼摔成脾脏破裂,住进了医院。照顾杜万军的担子,再一次落到了冯慧肩上。
杜母出院后,冯慧不忍心看着70多岁腰椎受伤的老人承担繁重的护理任务,决定继续照顾。两家相距约两公里。冯慧每天下班后,都会步行或骑小电动车去给杜万军洗护,一年365天从未间断。一年、两年、三年……在冯慧的日日坚持、精心护理下,杜万军大大小小的褥疮一点点生肌愈合。
不幸中,我们为你筑起幸福的港湾
从沈阳寻诊回来后的2008年,杜万军动了离婚的念头:自己这辈子可能再也难站起来,妻子还年轻,女儿又如此小,我给不了她俩幸福,何必困着她们呢?
故意发脾气,动怒砸东西……妻儿被他如愿撵走,偌大的家一下子空了。
“特别怕过节。”杜万军无意中向同学透露。从那时起,除了日常的解难帮困,同学们的约定又多了一项,有空就来陪杜万军,逢节过年就在杜万军家聚,特别是除夕和杜万军的生日。
2018年4月6日,长阳高家堰镇兰草谷溪边,大人小孩近四十人欢聚在一起烧烤。轮椅上的杜万军,也在其中。这次春游,是同学们为杜万军提供的“私人订制”。为了选址,向兵先后实地踏勘了5个地方,有的地方水不好,有的地方不靠公路,上下不方便,有的地方要门票不划算。采购烧烤的食材,洗、切、串,各家女主人聚在一起忙了一整天。
张红昌下夜班后,径直赶到了集合点。“杜万军出来一趟不容易。我不能缺席,大家一起陪他开开心心、不留遗憾地玩好。”
今年春节,同学们照旧在各自家团完年后,就来到杜万军家团年守岁。这已经是大家在一起陪杜万军度过的第十个除夕夜了。
3月3日,阳光明媚,大家一边推着杜万军在村广场上沐浴着春日暖阳,一边又开始筹划借助乡村旅游把杜万军的“农家乐”开得更红火。
真情相扶向美好
三峡日报评论员
高位截瘫13年,杜万军一次次在生与死之间徘徊。共同陪伴,精心看护,日常照料,风雨无阻,一群同学不弃不离带杜万军穿过苦难岁月,翻过生死隘口,看到生活的希望与美好,也将朴素的同学情演绎成了高尚的人间爱。
一家有难众人帮,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熟人社会的乡村,这一传统有着更为深厚的根基。夷陵官庄这群好同学以点滴之微汇聚起明德行善、乐于助人、充满人情味的乡风文明,是多么地珍贵、难得。
夷陵好同学贵在持之以恒的笃行,这群同学每天也要为家庭生计奔波忙碌,但他们没有因为自家的“忙”而无视他人家的“霜”,没有只顾自家的“康”而不管他人家的“痒”:的士司机向兵每天夜班收工后,坚持去看望杜万军,陪他度过人生最黑暗的漫漫长夜,甚至放下工作,陪其千里求医;冯慧顶着旁人异样眼光,不怕脏不怕累,365天风雨无阻给杜万军洗护,一个妻子难以做到的事,她一个外人做到了。夷陵好同学好在连续不断的接力,独行难众行远,照顾高位截瘫患者和他的家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顾得了一时,顾不了周全,而向兵夫妇、陈军夫妇……夫唱妻随,你帮我助,前后接续,众人合力,为杜万军“生长”出了迈向希望与美好的“腿和脚”。
当然,受益的不仅是杜万军,在共同帮扶的过程中,9位同学一起劳动,一起带杜万军野炊、郊游,彼此家庭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形成彼此互助的习惯;在共同帮扶的过程中,这些家庭的孩子们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投入到助困帮难的行善中,帮推、帮抬、帮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互助的精神在代际传承;在共同帮扶的过程中,一传十、十传百,乡村里的人情味、热乎劲更浓了,善的种子播撒生根,爱的馨香四处蔓延。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给“郭明义爱心团队”的回信中说:“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夷陵好同学”在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路上不让一个人落下,正是对这一号召的生动践行。
(来源:三峡日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