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好人为何层出不穷

2月14日,小朋友在夷陵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放日活动中弹奏《义勇军进行曲》。 三峡日报通讯员 张国荣 摄

草木蔓发的时节,“夷陵好同学”的故事从官庄走笔,感动着万千读者。

当“大爱”“真善”“义举”的礼颂投影于一群普通人时,我们在他们质朴简单的笑容里,看到了一些熟悉的身影。

“夷陵大禹”张宗淮、“大爱慈母”李大秀、“当代雷锋”李广佳……耳熟能详的平民英雄、凡人善举,都出自夷陵区。短短3年间,由政府或新闻媒体公开报道推介过的“好人”“模范”就多达100余个。

“夷陵榜样”为何层出不穷?踏着春光,我们看到了一个文明城市发展的新样本。

厚植土壤育好人

3月15日,车辆缓缓驶入通往官庄的乡间绿道时,这里已是一片春和景明。

感人至深的“夷陵好同学”,就生长于这片沃土。从懵懂的青葱岁月一路相伴至天命之龄,“夷陵好同学”的成长史,也折射着官庄的发展蜕变史。

修建旅游步道,为房屋“穿衣戴帽”,发展农旅融合……近年来,城郊的官庄村由穷困到富美,一跃成为全省第一批美丽乡村,并获评全国文明村。

同甘共苦的同学情谊,也在岁月的馈赠中慢慢放大:“过去生活不咋地,尚能相互搭把手。现在日子过好了,更有资本和底气扶持他人。”朴素的情怀下,蕴藏着通达的真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一哲思涤荡在脉脉黄柏河水里,浸润影响着夷陵一方。

临江近港,富水而居的夷陵区,自古便地广物博,民生富庶,是来往船只最好的歇脚地。

迈入新时代,夷陵区多领域、全方位融入宜昌中心城区,打造富美夷陵,成果丰硕。

2018年,夷陵区地区生产总值573.39亿元,增长7.5%。经济发展水平最稳时位居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完善交通网络、改善人居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夷陵区因地制宜,统筹全域发展,城乡发展差距逐年缩小。

经济发展蹄疾步稳,生态治理统筹推进,天蓝山绿水清的夷陵更加富美宜居。口袋鼓了,心情好了,城乡发展巨变让人们获得感满满。

不愁吃穿的当下,生活在夷陵区的人们心中多了一份踏实,铆足了劲儿奔向更美好的精神生活。

“良好的物质基础间接提升了人们精神层面的追求。”夷陵区文明办副主任陈强说,依托良好的经济社会基础,几十年来,夷陵区坚持选树道德模范、夷陵好人和先进典型,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社会上形成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新风尚。

近年来,夷陵区先后有“当代雷锋”李广佳、“仗义农民”杨振华、“孝心少年”黄愉婷等9人入选“中国好人榜”。

搭建平台推好人

2006年8月,“当代雷锋”李广佳倾其所有,利用夷陵区三斗坪镇雾河村无偿支援的荒山土地、两层废弃楼房,兴办全国首个民办救助站——“南泥湾”残疾人生活园,为无家可归的精神残疾人建起一个“家”。

对这份“迁徙”的大爱,夷陵区高度重视,多次组织上门慰问,协调各单位,帮助解决了机构断网缺电等困难。

“孝心少年”黄愉婷事迹报道后,区供电公司将她作为有爱青年吸纳到单位就业,出资为她和母亲解决租房问题。

对于“好人”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夷陵区向来倍加呵护。不仅在宣传上予以推崇,让“好人”们有精神上的获得感,更注重从实际困难上开展帮扶,为“好人”发光发热保驾护航。

不仅如此,夷陵区还积极搭建“社会+家庭+学校”的立体化教育体系,培育引导市民向上向善。

东湖初中学生刘沅鹭,一家三代都是环保志愿者。年仅14岁的他,口齿伶俐、思路清晰,讲起环保知识如数家珍,是年龄最小的“宜昌楷模”。在夷陵区推选下,今年,这位热心环保公益的少年,将作为“最美少年”参加全国新时代好少年的评选。

“着眼未来,文明教育当从娃娃抓起。”陈强介绍,通过创建,夷陵区生态小公民、文明校园创建等品牌享誉全国。

2018年8月,首届“传承好家风、讲好家风故事”系列文化活动举行,共评选出十佳“生态小公民”“孝敬父母好儿女”“孝敬公婆好媳妇”“五好文明家庭”“绿色家庭”及“脱贫先锋示范户”70个。

传承家风邻里文化节、望家祠堂“传承家风家规,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等系列活动的开展,在夷陵区形成了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社会新风尚。

“全区有9万余人注册志愿者,占全区人口比例18%以上。”陈强介绍,夷陵区还建立了志愿者服务超市,志愿服务工作已成常态。

文明乡风出好人

把目光再次投向夷陵广袤的农村大地。不难发现,带着泥土芬芳的“夷陵好同学”现象比比皆是。

诚信养羊,带领700多户农民致富的“羊门女将”李红艳,无怨无悔悉心照料生病公婆,用善良和勤劳诠释着传统美德的“最美儿媳”习长平,身残志坚、不畏艰辛坚持扫街20余年的“独臂硬汉”章道斌……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一幅幅邻里和睦、互助互爱、乡风文明的和谐画卷。

好乡风带出好民风。近年来,夷陵区探索乡村治理新路,打造出法治、德治、自治、智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施精神扶贫,移风易俗,改善乡风文明。官庄村等全国文明村,古村坪、桃坪河等精神扶贫示范村和24个美丽乡村应运而生。

官庄村倡导文明祭祀、狠刹“人情风”,挖掘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特色乡风民风和创新型农民,村民精气神随着村容村貌改善而日益挺拔向上。

“2018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9600元。”村党支部书记赵宝志介绍,村民生活富足了,精神面貌不觉间就变好了:“人们感觉生活很美好,就会更加珍爱感情,好人好事就会不断涌现。”

不止官庄,樟村坪镇黄家台村、龙泉镇雷家畈村优化乡村治理,全区破旧俗、除陋习、讲文明、树新风;龙泉镇、鸦鹊岭镇、雾渡河镇传承发展民间文化……

理论宣讲、家风传承、技能培训、生态教育、红色文化等“五个课堂”在农村宣讲11000余场次,倡导好人有好报、勤劳致富受尊重的价值理念,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正确观念……

民风纯正、人心汇聚,正在成为推动夷陵区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目前,夷陵区打造出了古村坪、桃坪河及三隅口等一批精神扶贫示范村,邓村乡竹林湾村获评“湖北省绿色乡村”,夷陵区也获得了“中国最美县城”“中国最佳乡村休闲慢游地”等美誉。

(转自三峡日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