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区管校聘”改革 让教育发展更均衡

如何打破教育编制人事壁垒,充分激活教师群体活力?如何填平城乡教育发展鸿沟,更好实现教育均衡化?2018年,夷陵区全面推进“区管校聘”改革,全区义务教育公办学校511名教职工通过公开配量竞聘、调剂等方式进行交流轮岗,城乡教师配置更趋合理。

问题导向:望闻问切究病根

坐落于邓村乡的江坪小学,地处边远山区,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往年,这所学校一直面临着缺老师的困境。“区管校聘”改革全面铺开后,江坪小学头一次实现18个教师岗位满编,除7位本地老师外,其余11位老师都是从其他学校申请交流轮岗而来。

从“留不住”到“主动来”,“区管校聘”改革带来的转变,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夷陵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工会主席赵晓峰说,“区管校聘”改革,就是要解决夷陵区教育系统多年积累的编制人事问题。

经过夷陵区委、夷陵区政府多轮考察调研发现,这些问题突出表现为城乡之间、学段之间、学区之间、镇村之间“四个不均衡”。75%的教师集中到了城区、集镇,山区难留教师。2017年秋季,全区初中富余教师158人,小学差教师88人。夷陵区教育局政工科科长余君智说,超编学校部分老师没有课上,转岗到教辅后勤岗位;缺编学校,每年都要聘请代课教师,既保证不了教学质量,又增加了财政负担。教师队伍的结构失衡,必须通过改革来优化解决。

民主决策:公正公开重洗牌

2018年8月初,随着第一轮竞聘进岗结果公示,三峡小学校长吴强的各种压力也接踵而至。他既要回复被分流教师的质疑申诉,又要考虑分流教师第二轮竞聘进岗的合适岗位。此时,51岁的老教师栾定富来到他的办公室。在第一轮竞聘中,栾老师未能进岗,被分流了。栾定富有严重的颈椎病和腰椎病,定期要做理疗,竞聘分流的结果出来之后,栾定富对吴强说,虽然这次竞聘竞岗落选了,但他没有任何怨言,因为他参加了整个竞聘竞岗的全过程,从讨论稿的发布征集意见,最后审议通过,最后到逐层竞聘竞岗,结果产生,整个过程都是公平公正公开的,他是非常服从学校这个结果的。

全区义务教育阶段,总共有2347名教师参加“区管校聘”改革,改革后交流轮岗的就有511人。夷陵区教育局政工科科长余君智介绍,交流轮岗的教师所占比例较大,让所有满意也是不现实的。但改革办法方案是通过民主决策程序层层通过的,竞聘是公开公正的,这就确保了改革的整体平稳推行。

从2017年底至2018年5月,历时半年,层层征求意见,经过夷陵区级重要会议三次讨论,修改易稿22次,《夷陵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职工竞聘进岗工作实施方案》终于在5月8日印发实施。

今年暑期,由夷陵区委、夷陵区政府统筹,一场教师队伍“重洗牌”全面展开。竞聘流程为“四级三轮”,“四级”即校长(含副校长)、中层管理人员、班主任及学科负责人、教职工四个层级竞聘;“三轮”即按校内、学区校际、跨学区三个轮次依次竞聘。夷陵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张俊萍说,各学校根据教师发展中心设置的岗位数公布岗位,老师报名在采用双向选择,现场打分,现场公示的办法进行竞聘,整个老师队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改革红利:交流轮岗激活力

改革中,19名教师从城区到郊区,39名教师从集镇学校到边远学校,72名教师从初中到小学,197名教师跨学区流动。教师队伍的数量、区域、年龄等结构得到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更趋合理。 夷陵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张俊萍说,他们还根据学校不同地域类别设定交流岗位的比例,让整个队伍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促进教师队伍结构的合理化建设,设岗的时候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大型学校按照生师比进行设岗,小学是19:1,初中是13.5:1,小型学校按照班师比1:3进行设岗。

改革不仅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更激发了教师队伍的活力。夷陵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张俊萍说,过去像班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这样的岗位都得校长亲自出面去做工作,求着老师做,改革之后,这些岗位老师们都是争着做抢着做。

一系列配套政策,将“区管校聘”改革逐步引向深入。夷陵区建立“教育共同体”,由5所城区优质学校担任“盟主”,与其他学校“结盟”,在办学理念、文化建设、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引领共同发展,促使教师交流常态化,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义务教育学校优质资源共享。

同时,夷陵区通过增加职称评定、评优表模指标,进城考试加分,落实农村工作津贴、教师发展基金等系列激励政策,给农村教师未来发展吃下“定心丸”。夷陵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工会主席赵晓峰说,实施“区管校聘”改革,优化了城乡教师均衡配置,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保持了教师队伍总体稳定,有效推动了夷陵区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夷陵广电全媒体记者王雪娇 毕仁科 刘望舒 通讯员吴宏福 编辑彭莉)

评论一下
评论 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