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根扎在群众中——夷陵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纪实

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面向大众的公益性文化工程和民生工程,也是统筹城乡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举措。创建过程中,夷陵区的做法值得借鉴。

文化服务“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陈兴平是雷家畈村三组的村民,每天晚上晚饭过后,广场音乐只要一放,她就过来开始健身了。每晚,雷家畈村的村民都会来这里排练舞蹈,她们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

夷陵区龙泉镇雷家畈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每个组都成立了艺术团,文化氛围浓厚,是远近闻名的“文艺村”。而这,与村里提供的“贴心”文化服务分不开。村党支部副书记陈静告诉记者,村民们需要提供什么服务,她们都尽力满足。比如排练节目需要音响、服装、老师,她们就会到区里请文化馆的舞蹈老师,定期来给村民排练。

迟焕苓,山东嫁过来的媳妇儿。来到村里就被这儿的文化氛围迷住了。因为喜欢跳舞,村里把她选出来当“老师”。迟焕苓高兴地说,村里给她教了一些比较新潮的广场舞,自己学会之后,再去教村民们。

群众文化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文艺骨干从群众中发掘,文化氛围在群众中形成。雷家畈村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真正把根扎在了群众文化生活中。

像雷家畈村这样的“文艺村”在夷陵区广泛存在。围绕“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创建要求,夷陵区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上也不断提档升级。

文化设施“打通最后一公里”

夷陵区图书馆龙泉分馆开馆距今已近两年时间,作为乡镇一级文化场馆,其古朴的建筑风格让人眼前一亮。

尹思瑚在三峡高中读高二,暑假期间,几乎每天都泡在这所图书馆里。这里藏书一万五千多册,通过自助借还书系统,他就能更方便地找到喜欢看的书。尹思瑚说,这里环境非常好,因为外面是龙泉古镇,读书环境也非常安静。

仅仅把文化场馆建在基层还不够。为打通文化设施“最后一公里”,夷陵区投资80多万元打造了“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将“书香”送入“云端”、联到“掌心”。夷陵区图书馆龙泉分馆馆长郭小旋告诉记者:“龙泉分馆有二万册电子图书,二百份报刊杂志,用手机扫描屏幕下方的二维码下载app,就可以在手机上阅读相关内容了。”

文化品牌“走群众路线”

歌剧《梅香》获得过湖北省、宜昌市宣传部精品文艺创作扶持基金,并在全市第二届艺术节展演中综合排名第一。不仅如此,这部剧也拥有极佳的群众口碑。

夷陵歌舞团艺术总监、副团长、歌剧《梅香》编剧丁敏说,民族歌剧《梅香》自去年八月首演以来,连续公演二十多场,每次演出都座无虚席,有观众连续观看了七场。

既卖座又卖好,源于《梅香》浓郁的生活气息。它以“湖北好人”李大秀为原型,并融入夷陵独有的堂调、薅草锣鼓、夷陵版画等民间艺术元素。“走群众路线”是夷陵打造文化品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夷陵区文体新广局副局长何强说,“走群众路线”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全区通过全民阅读,让更多的群众走进图书馆;在舞动夷陵品牌建设上,举办各类特色文化活动,群众广泛参与,增加了群众的幸福感。

近几年,夷陵先后建成老年文化活动中心、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夷陵楼、三峡柑橘博物馆等一批重要文化设施,乡镇、村级文化活动成为常态,精品文艺硕果累累。

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核心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无论是夯实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还是打造公共文化特色品牌,都应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满意度作为衡量标尺,真正体现服务的“精度”、惠民的“广度”和文化的“温度”。

(夷陵广电全媒体记者:王雪娇 刘望舒 实习生:黄勤 编辑:卢薇)

评论一下
评论 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