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多公里的黄柏河,既是城区百万人口的水源地、夷陵人民的母亲河,更是三峡库区的生态屏障。她从海拔1400多米的樟村坪镇羊角山出发,分东、西两支奔流而下,最终在小溪塔抵达她的终点、奔往新的起点——长江。夷陵电视台记者精心策划系列报道“共抓大保护 问道黄柏河”,追随着这段旅程,去探寻一河清水汇峡江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
位于樟村坪镇羊角山村的黄柏源,掩映在四月霏霏雨雾中。而距离源头只有4公里的地方,却坐落着一家大型磷矿企业——三宁矿业。一边是采矿带来的经济效益,一边是保护源头的生态重任,企业是怎么做的呢?
在三宁矿业副总经理马凤成的带领下,记者们来到两座净化池边。池子紧邻黄柏河,排出的水柱直泻河心。据他介绍,生产排放的全部废水,都流入到眼前这个矿井水处理池中。这个池子去年刚刚完成了升级改造。
“以前这个矿井水处理池只有1500立方米,库容不够。公司领导层后来投资400多万元,对这个生化池进行了改造,池子目前库容达到了4000立方米,排放的水质可以做到完全达标,符合国家排放标准。”马凤成边指边说,经过两个处理池净化后,排放水总磷含量稳定在0.1毫克左右每升,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0.5毫克每升的标准线。同时,企业还对井下排放水进行全线检测。
除了生产上做到废水零排放,三宁矿业还将黄柏源的保护落在每一处细节上。在厂区,一块写着“雨水收集池”的标识,引起了记者们的注意。
“我们把雨水收集到生产工艺当中,进行再处理,保证地面含磷的灰尘不会随雨水排到黄柏河里。”马凤成说,此外,三宁矿业还建有生活污水处理池和生产事故应急池,全方位阻断可能造成的污染隐患。
樟村坪以矿闻名,大大小小的矿企有30多家,生态红线,始终是生产底线。同时,该镇不断做“减法”,采矿量从去年的500多万吨降至目前的400万吨左右。
顺着汩汩河水,沿岸成片的绿色作物,引起了记者们的好奇。询问村民得知,这是当地推广种植的中药材,叫白芨,三年一收,一亩田行情好的话能卖到20万元左右。
一组村民史光军告诉记者,以前家家种苞谷喂猪,养殖对河水造成一定程度的面源污染。一次偶然机会,有人发现山里的野生白芨能卖出好价钱,就开始种白芨。这种药材要是施化肥,就会被烧死,只能施用生物肥。为加大黄柏源的保护力度,村里都不再养猪,改种白芨了。
除了生产上的转变,村里的文明生活风尚也在保护黄柏河的行动中悄然形成。过去逢年过节,村里人爱放鞭炮,鞭渣散落河边,一涨水就漂到河面。羊角山村委会主任王宗刚告诉记者,2017年,全村买了300多个垃圾桶发给每个农户,定时清运,并对沿线河道公路安排专门清理垃圾、漂浮物。
如今,黄柏河已被立法保护,夷陵区率先制定《<宜昌市黄柏河流域保护条例>夷陵实施方案》和《黄柏河东支流域生态补偿方案》,法治层面的保护举措愈加完善。村里和每个老百姓都签订了保护黄柏河联合公约,群众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每次会上我们说的最多的,就是要保护黄柏河,保护我们当地的环境,保护这个绿水青山。”王宗刚笑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保护这一脉源头活水,不仅滋润了夷陵大地,更催生着经济转型发展的春天,孕育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明天。
(夷陵广电全媒体记者:杨宏音 汪鹏 刘望舒 编辑:卢薇)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