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融通达 “夷”劳永逸 ——宜昌夷陵持续推进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

宜昌市夷陵区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从建强组织、丰富载体、调优队伍三方面谋篇布局,持续擦亮“‘夷’调就顺”调解品牌,营造和融通达的劳动氛围,助力劳资双方“夷”劳永逸。

建强组织,构建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大格局。依托全区矛盾“大调解”工作体系,加强劳动人事争议源头治理,力求将劳动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拓展调解格局,将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纳入全区矛盾大调解范畴,依托区矛盾调处中心建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全区13个乡镇(街道)均成立镇级调解组织,黄金卡社区、峡江社区和鸦鹊岭工业园区率先建立社区(园区)实体化调解中心,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基层调解体系,充分发挥内部协商、法律援助、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联合化解等多维度调解作用,力求实现“小矛盾不出村、大矛盾不出镇”。强化阵地建设,在区综治中心设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推进完善法院、工会、工商联调解组织,建立区仲裁院调解中心,建立新业态、建筑、人力资源、劳务派遣、律所、卫生医疗、教师、国有企业等行业性调解组织。目前,全区13个乡镇、68家重点企业、4个重点行业、4个村(社区)、1个园区成立了调解组织,组织建设全面铺开。提速多元调解,统筹发挥仲裁、监察、工会、法院及司法等部门职能优势,持续完善劳动争议多元调解、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法律援助协作及“人社+工会”裁调对接办法等相关制度,打造“仲裁+工会+司法+法院+X”多元化调解模式,提升矛盾化解质效。今年以来,已成功调解争议208件,调解率达90.16%。

丰富载体,探索发展“文化+品牌”调解综合体。深入挖掘夷陵“和合”传统文化根源,探索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化解新模式,不断完善多主体、多方式、多层次地调处格局,有效整合资源,提升调解效能,实现争议“‘夷’调就顺”。开展“和合文化进万企”活动,采用座谈调研、现场办公、订单式法律培训等方式,向企业和劳动者宣传劳动法规,传播“和合共生”文化理念,引导企业加强和合文化建设,让企业文化更能化解争议、凝聚人心,目前已走访服务企业38家。打造名人名企调解品牌,挖掘和培养一批优秀调解工作室及调解员,发挥名人、名企工作室虹吸效应,将稻花香、华西矿业等重点企业纳入全省金牌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后备军,强化企业内部协商化解争议,从源头预防争议,目前已打造名人名企调解工作室6个。建立夷陵万达商圈新业态调解中心,在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聚集地,建立新业态调解中心,以“前台登记、后台处理、部门联合”的方式,综合运用多元调解,力促争议“止于诉前”。收集研判典型案例,对新业态进行综合研讨,统一调解口径,破解新业态劳动关系认定难题。

调优队伍,发挥专业调解“培训+服务”新合力。坚持问题导向,以化解矛盾为终极目标,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娴熟、调解能力强的高素质调解队伍,全方位服务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提质调解员培训服务,针对调解组织开展以案释法、仲裁庭开放日、调解员业务指导等大型法律法规培训活动,通过法规释义、案例分析、应急处置、心理疏导、调解观摩等方式,全面讲授调解技巧和调解方法,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实的专业调解队伍。上半年已开展大型培训4场次,覆盖550名企业劳资人员及基层调解员。畅通法律咨询“绿色通道”,选聘律师、工会调解员、劳动关系协调员、仲裁员、基层调解能人等充实到各类基层调解组织,实现调解员的最优配置。综治中心、司法、法院、人社及工会均聘请专业律师坐班,随时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和援助服务。今年以来,接待群众法律咨询600余人次,提供法律援助26人次。推进“不见面”调解服务,针对异地维权难、来回成本高等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依托“人社+工会”劳动争议裁调对接系统“宜齐调”小程序 ,通过线上调解、在线办理调解手续、邮寄送达调解文书等方式破解异地维权难题。

(通讯员:王芳 责编:谭羽利 审核:朱家梅)

评论一下
评论 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