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线日记丨疫情之下 感受社区工作有多难

2020 03 11     “疫”线日记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有一群人从大年三十开始,就一直坚守在社区,他们是社区书记,是网格员,是志愿者。他们虽然没有穿起防护服守护在病房里,也一样是阻击疫情义无反顾的战士。而我,有幸记录下了这群看似平凡,却又极不平凡的人。

24小时待命

2月10号夜晚11点,中南街百瑞景社区依旧灯火通明,我和同事已经连续两晚在这里蹲守。让疑似患者得到及时隔离或收治,这是应收尽收的一个重要环节。当晚,社区工作人员要做就是把社区里最后5例确诊患者,全部转运到医院,这也是我们要记录的。以前,总觉得社区工作者做的都是婆婆妈妈的事,而就在那一刻,这种想法完全改变。疫情下,社区工作者除了要承受连轴转的体力透支,更要面对随时转运病人的精神压力。

采访时,社区书记说,转运病人,家属着急,她更着急,确诊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时转运,轻症容易拖成重症,家人和其他居民也有被传染的风险。他们希望所有的病人都能尽早隔离、及时救治,而她目前能做的也就是等待,等待手机上随时弹出的床位信息。

熬夜,已经是这些社区基层工作人员的常态,当晚,我们也蹲守了很久。但由于床位紧张,这五名患者并没有被成功转运,我们也没能记录下这个现场。这是一次并不成功的采访,但我却深深感受到社区工作的不易。第二天,我再给书记打去电话,她语气明显轻松了许多,因为重症患者在白天已经全部转运到医院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

耐心,再多点耐心

2月20号上午10点,武汉3天拉网式大排查交卷,社区下一步工作如何?我们去到了永清街的新天地社区采访,看到我们,社区书记王莹长舒了一口气,而我也明显感到了王书记语气里还没消散的疲惫,和眼神中还停留的倦意。

因为在2月17号到19号的拉网式大排查之下,她所在社区已全部清零了“四类人群”,这段时间她经历的是,一天近一百通电话,近两万步微信运动步数,上十个小时的连轴转,带领网格员划片分队,挨家挨户电话或者上门统计信息。

王书记告诉我,社区防控工作,最需要的是居民的配合,然而在实际中却常常不尽人意。就在我们跟拍网格员为困难居民送物资时,遇到一位大声抱怨封控管理给他家生活带了很多不便的居民。而这时,网格员一一记下他的需求,答应尽可能满足。他们说,居民的这些负面情绪,有时候不仅是因为对疫情的认知不足,还会源自疫情期间每个人的压抑心理,而他们要做的就是耐心,再多点耐心。通过这次采访,我更加认为,我应该通过我的镜头和语言,向居民发出呼吁,请给社区工作者更多配合和理解。

停不下来的陀螺

2月23日在铭新社区的采访,相比前几次压抑的气氛略显欢乐。因为这一次采访的对象是一个90后的社区书记,不到30岁的大小伙子。

其实约采到他还有点小曲折,这位名叫叶德添的年轻书记是受过省里表彰优秀基层工作者,在采访的前几天,我打他电话,刚介绍完自己的身份就被挂掉了,心想这个书记莫非在耍大牌?后来通过街道,终于约到了叶书记的采访。见了面和他一番聊天后才知道,当时挂掉电话的原因是因为太忙了,叶书记说自己简直就是一个停不下来的陀螺。

确实,现实中,叶书记就是这样的工作状态。小区封控管理后,让居民们吃上新鲜的猪肉和蔬菜,是他的重要任务。前一天到超市选肉订菜、组织团购,到第二天托运肉和菜到小区,再分发到每一位居民手中,而且深受居民好评。在忙碌中,这个90后社区书记已经从买菜“小白”,成功晋级为采购高手。我问他有啥秘诀,他说就是多问、多跑、多比较,最关键的是真心实意想着帮大家买到好菜。当然,叶书记每天的工作远不止这些,疫情期间社区大小事他都尽量亲力亲为,虽然分身乏术,他能做的就是步伐再快一点,行动再麻利一点。

快结束采访时,我们和叶书记聊了些题外话,我们得知,叶书记是硕士研究生毕业、还当过兵,虽然是个90后,却故意把自己打扮得很成熟。而且,自己目前还是个快乐单身汉,叶书记说等疫情结束后,他就该要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了,我们约定,等着他的好消息。轻松的聊天氛围,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穿过层层乌云的一缕阳光。

湖北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费晓丹

(来源:长江云 编辑:卢薇)

评论一下
评论 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